目的:创伤性脑损伤(TBI)的颅内压是动态变化的,并且受损伤类型、治疗、遗传等因素的影响。现有研究使用的是时间不变的汇总颅内压测量法,因此可能会缺失有关时间趋势的关键信息。我们确定了重型TBI患者的纵向颅内压轨迹,并评估其是否能预测预后。进一步构建模型以探索ABCC8基因多态性(一种已知的脑水肿调节因子) 在不同的轨迹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。
设计:前瞻性、观察性、队列研究。
单位:单中心学术医疗中心。
患者: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4例。
干预:无。
测量和主要结果:我们基于群体轨迹模型,通过结合危险因素调整(年龄、性别、Glasgow昏迷评分6分、开颅手术、原发性出血类型)来识别颅脑损伤后第0-5天的每小时颅内压轨迹。我们比较了轨迹组间6个月的预后(Glasgow预后评分、残疾评定量表、死亡率)和脑水肿相关的ABCC8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 (rs2237982,rs7105832)。构建回归模型以明确轨迹组能否预测预后。一种分6个轨迹的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最高,确定了在初始颅内压、演变和大于20 mmHg的压力峰值的数量/比例方面不同的队列。在年龄、出血类型和开颅手术率方面存在模式差异。ABCC8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组间存在差异。GOS(p=0.006)、残疾评定量表(p=0.001)、死亡率(p<0.0001)和rs2237982(p=0.035)在不同组间也存在差异。有趣的发现是低颅内压轨迹和持续的高颅内压都预测到不良预后。不同组间的颅内压变异性存在差异(p<0.001),这可能反映了颅内弹性/顺应性的保留或受损。
结论:我们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来研究TBI的纵向/动态颅内压模式。在风险调整模型中,确定了六个轨迹分组并预测预后。如果得到验证,轨迹建模与其他表型分析工具(如生物标记物和神经成像)相结合,可能可以开发一种新的、精细的颅内压表型分析方法。 (Crit Care Med 2018; XX:00–00)
本文荟萃自,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,不做为临床指导,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。